如何判斷學習效果?
在這個時代,努力學習已經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,它天經地義,理所當然,習以為常,司空見慣。
學了到底有沒有用,這話題我已經講過很多次,我也開過有關學習的課。我今天想用一個具體的方法,來幫助自己檢查「到底有沒有學到」。我先從前幾天的事來說起。
不久前我才寫了一篇「你上次上的那堂課,有沒有用?」,主要是在講,學過的東西如果真的有用,那就真的有用。前面的那個有用,指的是有拿來用;後面的那個有用,指的是這堂課有價值,very good,很有用的有用。
不久,就有朋友反問我,我們在學習很多東西的時候,未必是當下馬上就會有用。學簡報不是馬上就要做簡報,學英文不是馬上就要講英文,學投資也未必要馬上把錢拿出來投資。難道這些就叫做沒有用嗎?
我回我朋友說,我當然不是這個意思。我所說的有用,並不是只有局限在生活中真的有碰到某一件事,一定要把他用出來才算有用。我以學習英文為例。學習完了之後,只要確定自己英文能力真的提高了,那就真的有用。不一定是一定要等到出國那一天,或者是在路上碰到外國人,需要跟外國人講話的那個時候才算有用。
我朋友接著問,有時候看一本書,書上告訴我們的觀念、態度、想法,不一定可以拿來做出一個什麼,產出一些什麼,有時候只是讓我們用不一樣的角度來思考事情,或是從不同的層面來看待問題。
如果當下真的沒有什麼問題要處理,剛好沒有用到書中告訴我們,如何看待問題的方法,那難道就要說這本書沒用嗎?
也對。學了,但暫時還沒有具體發揮出來的知識,要怎麼來判斷自己有沒有學到呢?我把這類的學習效果分成三個層次,你現在可以隨便挑一本之前看過的書,之前上過的課來檢查一下。
一、真的學到
當有一堂課、一本書,你的朋友知道你有上過看過,也知道你對這堂課或這本書的口碑不錯,當你的朋友請你介紹的時候,你能夠立刻把這堂課或這本書哪裡好說出來。而且除了感受出來,還能夠把內容也講出來,那就算真的學到。
我上過澄意文創周震宇老師的「聲音表達基礎班」,我現在立刻就可以說我記得我們講話的時候要音斷氣走,配合噴口、收口,就可以講聲音表現更有變化。我也記得想要給對方不同的感覺,控制講話的速度就是一種方式。比較一下脫口秀明星、羅輯思維羅振宇、證嚴上人講話的速度就可以知道了。
能夠清楚描述自己所學到的,就算學到。
二、學到皮毛
我有買阿滴跟志祺七七一起出的線上課程「YouTuber的36堂課:讓你被更多人看到」,裡面分析了很多YouTube的演算法,也告訴我們的影片要怎麼樣的來下標題、寫摘要之類的。說真的,很多後台的知識我並沒有全部都搞懂,但我記得這些單元的結論。
也就是說,雖然我不記得為什麼要這麼做,我也說不太清楚為什麼要怎麼做,但我知道我應該要這麼做。這有點像我們身體有某種疾病的時候,應該多吃某種食物。我們雖然不見得知道它的原理,但至少知道我們應該怎麼做,而且記得自己應該要怎麼做。
記得結論,知道做法,雖然不精熟,但也算學到。
三、沒有學到
我有一本書叫「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?」,買這本書的時候我很有興趣,而且裡面是用漫畫的方式表現,我也確實一字不漏把它看完了。現在看到這本書的封面,我完全說不出來,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,它的道理到底是什麼。也就是說,這本書有看跟沒看,對我完全沒有什麼不同。
看的當下,或許覺得這些是自己放在心上,放在腦袋裡面的知識,未來會用到的基礎知識。但說著說著,雖然我做了學習的這個動作,但這個動作並沒有為我帶來任何的進步,更沒有帶來任何的累積。
綜結以上三點,我想強調一下,有時候,學習的價值不只是學習,也可以是休閒。我並沒有否定這本書給我的價值。只是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休閒,看的當下開心愉快,這樣就好。
休閒本來就是一件重要的事,用學習當做休閒,完全沒有不應該。學開心就是學開心,學爽的就是學爽的。完全沒有關係,但要誠實面對自己。
學了有用就有用,學了沒用到也沒有那麼嚴重,當休閒也很好。但真正要注意的是,千萬不要用休閒的學習,來欺騙自己「我在持續學習,這些學習總有一天會用到」。
#人生實驗室